幕后之后,物外之外
2025年4月12日-2025年5月31日
艺术家:凯瑟琳娜·莱因斯巴赫,李沁洋,钱宁越,袁澍
策展人:王浩洋
库比森画廊与艺术家凯瑟琳娜·莱茵斯巴赫(Katharina Reinsbach),李沁洋,钱宁越及袁澍共同呈现群展「幕后之后,物外之外」,本次展览时间为2025年4月12日至5月31日。幕前为一种印象,是最初开始所呈现的样子,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带来更多的是在幕后之后:她们的自我表达亦或是其所暗含的内容。人们所看到的物体真的就是其本来的面貌吗?一些常见的材料在由艺术家再创作之后,改变了其本来的面貌,变为了一种传递情感信息的符号,在物外之外,物体似乎也拥有了二次生命——并成为某段记忆或人事物的情感象征。
语言是一种符号,人们用来交换信息和表达情感。然而语言并不全然依赖于单一的语言结构,在经由艺术家的视角后,它变成了不同的符号转译至她们的作品中。四位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与生活环境虽截然不同,但是在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对共同相关话题的探讨。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在周遭环境中,留下那游丝一般的细微痕迹。因此观众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其作品主题中对于自我与根源的探讨,并产生了属于她们自身的“意指系统”。
使用者的“实行”自由取决于在时间中形成的用法,在这种用法内部,语言结构的“形式”在被实现时必须通过某些实践的中介。
在观者观看作品时,不妨将所有的作品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进行拆分,有时言语是不变的,但是“语言结构”可以看作是每个艺术家所选用的媒介与材料,以不同的形式去表达同样的言语,例如家庭,身份等亲密关系。艺术家李沁洋在打开的贻贝壳中放置了一张家庭照片,那本是贝壳最为柔软和珍贵的区域,家庭照片背后蕴含的情感联结已无需华丽的赘述——观者们对这张照片(这段共同记忆)的重要性了然于心。作品本身不是单一的叙事工具,而是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某个瞬间的情绪与氛围那类需要感知的隐匿联结。
所指既不是心里表象也不是实在事物,而是可言者(dicible)。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也成为了一种记号,这种记号就像艺术家钱宁越对于面团这种非常规材料的挖掘和运用。这种材料源于她自身的饮食文化,随着生活轨迹的变动,离家之后地域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常伴其左右的依然是熟悉的烹饪与饮食习惯——此时社会环境与身体进行结构同构,让艺术家对面团这种可塑又无固定形态的材料产生了新的思考。面团是可以被反复进行融合并分开,就像属于我们那些无法分离、无法察觉的记忆与情感“胶合”在一起的状态。在作品呈现时,钱宁越通常会对面团进行烘烤,这是非常重要的创作步骤:在视觉与嗅觉的双重影响下,人们被悄悄地拉到了她所创造的记忆空间中。
艺术家袁澍的作品中的所指由小及大,重复出现的小马和牛在嘒彼小星这一系列中亦指不停奔赴前行的每一个小我。“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每颗忙碌的星星离家远行,散落在各处奔忙。「香火」是其作品所指,这本是中国文化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民俗,也是每个离家的人对于家庭关系的羁绊和反思。袁澍由此展开,在进行更深度思考时引申出了对于这一概念更为复杂的多元思考。艺术家在创作时喜欢使用带有自然属性的有机材料以及运用更费时力的编织手法来进行叙事,通过对材料的反复编织、以抚摸赋予其作品更多的温度,从而产生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
德国艺术家凯瑟琳娜·莱茵斯巴赫的创作语言符号由自身所处的空间进行拓展,她选用手机中的照片作为创作元素,进行放大或缩小并转印在画布上,这些体裁大多与家中的生活场景相关,在带有些老照片模糊感的处理后,时空仿佛倒转回到图像定格的一瞬间。在关于身体创作的另一系列——伸展(stretch)中,画面总保有大量的留白,产生一种个体与空间的强烈对比。身体似乎以一种不安的角度和姿势被放置在了画面里,人物形象与画面空间之间呈现出一种非常矛盾的关系——他们究竟占据着空间,还是被图像边缘所限制?
























